大家好一站式配资服务机构,我是棠棣,一个热爱历史的研究者。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各位交流历史见解,探讨古今兴衰。读书交友,本是人生一大乐事!
在历史长河中,野心家们排除异己时,总会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。而动摇国是这个罪名,往往成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。所谓国是,就是国家的基本政策。一旦被扣上这个帽子,就意味着危害国家安全,这样的指控既显得大义凛然,又能置对手于死地。南宋权相秦桧深谙此道,他将和议定为国策,谁反对就扣上动摇国是的罪名。
绍兴十二年八月,随着徽宗灵柩和韦太后回到临安,标志着和议正式达成。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,秦桧开始清洗政敌。他首先让儿子秦熺等人撰写《皇太后回銮本末》,歪曲历史,将和议美化为至计,为后续行动制造舆论。这篇文章选择在皇室最兴奋的时刻呈上,轻易获得认可,成为官方定论。从此,任何异议都可能被扣上反对皇上的帽子。
展开剩余72%很快,投机分子黄达如嗅到政治风向,上奏弹劾反对和议的大臣,立即被提拔为监察御史。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政治清洗就此展开。
首当其冲的是前宰相赵鼎。秦桧步步紧逼,先将他贬到泉州,后又不断降职,最终流放海南。在吉阳军期间,赵鼎几乎与世隔绝,连广西官员送酒都被秦桧监视。绝望之下,赵鼎绝食自尽,临终前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,气作山河壮本朝的绝笔。但迫害并未停止,其子赵汾后来也遭诬陷下狱。
李光曾是秦桧拉拢的对象,但因反对撤防和任人唯亲,很快失宠。他被一贬再贬,最终流放海南。家人也受牵连,长子病逝贬所,次子被流放,家产尽数充公。更卑鄙的是,滕州知州周谋假装同情李光,暗中收集他的反秦诗作告密。
张浚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。秦桧曾试图拉拢他支持议和,遭拒后怀恨在心。即便张浚隐居长沙,秦桧仍派人搜查其宅第,欲加之罪。张浚母亲深明大义,鼓励儿子上书直言,结果招致更严厉的迫害。
胡寅因在科举中支持秦桧政敌的子弟,也被视为眼中钉。秦桧甚至计划制造五十三人大狱,将张浚、李光、胡寅等一网打尽。多亏秦桧突然病重去世,这场大狱才未能实施。
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当权者以国家大义为名行排除异己之实时,往往会造成无数冤狱。秦桧的所作所为,不仅残害了众多忠良,更动摇了南宋的统治根基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值得我们深思。
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关注交流,如有见解欢迎留言讨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